凯迪拉克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望2021一哥上汽,还能支棱吗 [复制链接]

1#

温风

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刻,当你看到标题里“上汽”两字时,不知会做何感想?

年,上汽集团全年销量万辆,在依旧受到疫情的影响下同比“微跌”了2.45%。如果以销量达成率算,上汽集团离年万的目标,还差71万,即存在超过11%的缺口。

舆论对于上汽集团的评价往往呈现出尖锐或者力挺的趋势,比如“市值只有比亚迪的三分之一”、“合资之王”,亦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顶梁柱”、“家底雄厚”……

无法否认的是,上汽集团是世界五百强排行榜里中国车企第一名,是连续蝉联16年的中国汽车销量冠军,占中国乘用车销量的逾四分之一。关于这艘巨轮,任何片面的概括或总结,都是不合适的。

所以今天,当我们盘点上汽集团年整体表现时,我想还是围绕一些客观的数字展开,探讨一些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合资品牌销量跌幅11.43%

如果年失去的销量可以归结为疫情的冲击,那么在年的基础上依然发生了超过两位数百分比的销量降幅,对上汽集团的合资车企而言,可以算是一种警示了。

去年整个行业“搪塞”销量不足的理由是缺芯。这是客观事实,但“缺芯”二字背后的两个趋势,更能还原这两家车企目前的市场面貌。

首先是批零售数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上汽大众,去年消化了超过23.1万的库存,所以从目前得到的消息看,零售端上险数降幅大约在3.2%左右。而上汽通用去年终端的销量相较前年跌幅也基本控制在6.8%左右,没有批发数字跌幅来得那么触目惊心。但是相较去年乘用车6.5%的销售增长量,上汽合资品牌的市占率,还是有一定的下滑。

其次,同样是缺芯,有些车企缺芯可以大方地涨价,而这些现象,几乎没有发生在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家合资企业身上。

年年中时,一位在上汽大众从事经销商管理的朋友悄悄告诉我,虽然现在店里确实“一车难求”,但也没有用户想通过“加价”去插队,本身想趁缺芯恢复一下终端价格体系的愿望,落空了。而去年上汽通用终端的反馈,也大抵如此。

这就说明,对于上汽的合资车企而言,用户本身的基盘已经被锁死,用户对品牌溢价预期也不是很强。在存量市场里消耗用户,就如竭泽而渔。

所以,这组数字想聊的话题是,为什么上汽集团曾经的两大合资利润支柱,在如今这个市场环境下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呢?

这件事,可以分三个维度聊。

首先,车不好卖了。

去年乘用车销量虽然首次止跌,甚至恢复到了比年更多的销量,然而这其中,新能源车的增长粉饰了燃油车的颓势。两类车型在销售的区域分布、价格区间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把“缺芯”的因素剔除,你会发现,燃油新车本身不好卖了。

为什么燃油车变得难卖?如果用发达国家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数字来反推中国市场的空间,无异于“刻舟求剑”。中国特有的城市化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关系,注定了私家车出行会更多地让渡于公共交通的形式。

年,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大约是.8辆,根据安永咨询此前的内部估测,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上限大概是辆左右。叠加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迈过了山峰,如果不考虑新能源车在牌照政策方面的优势,新车实际的销售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过去上汽销量的“中流砥柱”,所面临的“竞品”可能是以前从未考虑过的“无形的力量”,可能是单身者根本不存在的用车需求,已购车用户越来越长的换车周期,也有可能是从海量的存货当中淘到的更有性价比的精品二手车,甚至有可能是小区里日益拥挤的车位,乃至一条刚通车的地铁。

“缺芯”只是暂时的,但汽车消费的大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对上汽这样体量的车企,不可不察。

其次,合资车不好卖了。

年,自主品牌和豪华品牌的“上下夹击”,令合资车企的生存状况堪忧。

根据中汽协数据,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万辆,同比增长23.1%。自主品牌占乘用车总销量达到44.4%,市场占有率相比年足足提升了6%。12月时,自主品牌单月的市占率更是高达了46.9%的水平。

与此同时,年中国高端品牌乘用车销售.2万辆,同比增长20.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2%,相较年升高1.9%。最终,留给合资品牌的蛋糕,其实只有将将不到四成。这也和终端上险数下滑的趋势一致,年,合资品牌在终端的上险数,也极有可能跌破40%的大关。

而其三,或许也是最“精准打击”的——上汽的合资车很难卖了。

为什么最难卖的偏偏是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如果说自主品牌“上攻”的压力对合资车企而言一视同仁,那么以欧系和美系为主豪华品牌的“降维打击”,则“精准命中”了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当两者价格区间发生大幅重叠时,大多数消费者都很难说服自己放弃“Logo的诱惑”。

目前上汽手上有三张“豪华牌”可打——上汽奥迪和凯迪拉克,以及别克GL8这一款“隐藏豪车”。虽然一个顶着头部豪华品牌光环,一个是二线豪华的领头羊,一个是MPV市场“教父”,但在牌局上能出的就这“三个2”,还不算是“王炸”级别的存在。

前几年上汽曾对此提前布局,希望更早落地上汽奥迪项目,甚至传出“上汽保时捷”的传闻,不可谓不努力,但离我们的期待还有点差距。

除去凯迪拉克1.4%的增长,以及GL8车系高达8.4%的增长,在主流合资区间内,无论是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实际的跌幅都已经超过了10%的红线。

如果横向对比,南北丰田年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1%和8%,跑赢了整体大盘。日韩系豪华品牌的相对弱势,给日系合资车企留出了更多向上突破和喘息的空间,无论是广汽丰田的赛那、新汉兰达,还是一汽丰田的凌放以及皇冠陆放,都有更充分的信心定出一个高价。

再以一汽-大众作为“镜像”对比,年,一汽-大众旗下大众品牌的销量也有一定的降幅,看似整体销量超越上汽大众的背后,一汽-大众主流合资区间的承压,也很沉重。

合资失速,不是上汽本身的问题,但却是上汽的“大麻烦”。

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9%

这个数字想探讨的是,大幅增长背后,上汽的新能源转型足够顺利吗?

不妨把新能源转型这张试卷,分成三道“大题”——微型车,主流市场,高端产品。

微型车大题,上汽拿下满分的成绩不为过。早在年宏光MINIEV推出时,圈内外都一致认为这是毫无争议的绝对爆款。

果不其然,年第一个完整的销售年,它就以42.6万的销量问鼎新能源销量榜首,甚至锁定了乘用车销量季军的位置,而整个GSEV微型纯电动车的家族销量,更是累计突破75万台。同时,像荣威科莱威这样的产品,年也低调地卖出了4.6万台以上。

在纯电市场中,这些小尺寸车型完美地匹配了用户增购的使用诉求,整体市占率达到了50%以上。上汽集团是这一产品理念最成功的实践者,它能洞察到用户的诉求,并借助强大的供应链,以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将产品带给客户。如果要说唯一的缺憾,或许是这类产品在利润贡献上的不足。

其次是新能源车哑铃型销量结构的另一头——高端市场。虽然年上汽集团还没有大规模落地的交付量,但是其展示出的高端化潜力,值得期待。

通用奥特能平台落地的首款车型凯迪拉克LYRIQ,在广州车展期间收获了极高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