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真棒 https://m.39.net/disease/a_b8vc2qi.html文|李一帆
去年以前,在色彩鄙视链中,荧光色一直排在日常用色的底端。
它不太讨喜,因为它闪得刺眼,人们还因此给它起了个更响亮的名字——死亡色。死亡荧光黄、死亡荧光绿、死亡荧光紫……是非死亡金属们不敢触碰的色彩地带。
但从去年开始,你会发现荧光色竟然开始成为各行各业都在追捧的颜色。
无论是在网设计还是平面创意,食品包装还是潮流服饰上,你都会发现荧光色的组合开始频频出现。人们越来越认可这种色彩,因为它们能让画面跳跃,给人高饱和度的视觉冲击力。
今年更是荧光色的爆炸年,光是明星们穿过的荧光系列就已经可以召唤荧光神:荧光泳衣、荧光袜、荧光装、荧光卫衣、荧光鞋、荧光包包……
现在设计师的圈子里,还出了很多荧光色配色书籍。
但我委实没想到,量产的荧光色汽车,竟然也踩着荧光的节奏,这么快地到来了。
10月30日,我在南京见到了首发亮相的吉利icon,身披着海报里的那张荧光绿铁皮。
亮得格外性感。
直接上图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有没有觉得自己忽然被撩了?
反正我第一眼看到后,想的就是如果自己年轻七岁,八成会考虑购入这样一款荧光汽车。
但可惜,这样的假设场景并不存在,因为在icon之前,还几乎没有过荧光绿色的量产家用车。
你不会想到在汽车这个庞然大物身上,有一天色彩禁地竟然会被打破。更不会想到打破这个禁地的勇者,竟然是吉利——这个在产品和战略规划上一向稳扎稳打,很少激进,甚至有些保守倾向的中国品牌后来者。
但就像现在荧光色尽管进入了时尚地带,却由于比较挑人所以并未全面日常化一样,icon的荧光绿色自然也不是其主打和走量颜色。
它的主推颜色是类似蔚来ES6的水泥灰和类似那年iPhone的香槟金。这是两种品相高级的颜色,在其它传统车型里并不常见,但比如水泥灰却是蔚来很走量的颜色,通常年轻人对于这个色块,也确实喜欢。
所以在色彩这块试水区,我想咱得承认,吉利icon这次做了回先行者。
可这还不是icon最魔幻的地方。
10月30日icon首发亮相的同时,还举办了一场设计解析会。
但你或许不会相信,直到解析会结束,我们所有人都走到草坪上近距离看时,依然还有媒体老师在问,icon的续航里程是多少?
是的,从icon的海报发布、命名公开,到首发亮相、设计解析,icon一路走来,我遇见了太多人在问:icon是不是电动车?
你说,是不是此刻的你也和他们一样在摸下巴:这,竟然是款燃油车???
没错,大多人潜意识里就觉着,这是电动车的亚子。
为什么?
因为它和你之前过的几乎所有型尤其是燃油,显然都不是一个格。用吉利品牌销售公司总经理宋军的话说就是,现在摆一排在那里,你应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辆。或许,还会第一眼就爱上这辆。
而一般有这样“能力”的车型,都是电动车。就像很多时候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一台车是否出自造车新势力手笔一样。
因为通常,它们的设计都格外与众不同,或许是不需要进气格栅,或许是电动车的核心架构能够给造型体系更大想象空间,或许是设计师团队的组成更跨界,也或许是为了让后来的自己能有被人一眼记住的魅力。
总之,一边厢是套路成瘾、设计越来越同质化的燃油车,一边厢是拼命想要人眼前一亮的新势力。你说你会更记得谁呢?
比如我们韦青青就至今都在说,看看人家特斯拉五六年前的设计即便现在都不过时,试问谁能比?
必须承认,就是这些电动车品牌,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不落俗套、蠢蠢欲动的设计。
比如特斯拉
比如蔚来
比如拜腾
甚至FaradayFuture
他们不一样,不承认不行。
所以你不会想到竟然有传统燃油车企在三五年前,就开始了如此设计风格的车型研发,更不会想到这家燃油车企还是中国品牌。所以你以为这是辆电动车。
它设计得的确别具一格:
与此前所有吉利车型都不一样的车标和全新前脸
有时间抽象感的沙漏型前后大灯和尾标
随处铺设的圆角矩形
方盒子式线条和悬浮车顶
隐藏式门把手和门把手灯
软包+真皮的内饰依然有未来感
延续进车内的圆角矩形再次提醒着我们什么是“设计”
还有中控屏右手边的方形按钮很讨巧,这个触手可及的位置竟然是可以自定义功能的,是一键导航还是一键音乐,全部车主说了算。因为吉利品牌销售公司产品市场总监王博认为:“未来绝不是数字按键取代物理按键,也不是物理按键死而不僵,而是两者会恰到好处地结合。”
这些五花八门却又井井有条的设计元素和配色,是现在的传统车企所不具备或者说不想为燃油车去投入的创新。
但icon让我们知道,接下来的这么些年里,燃油车就只能一成不变了嘛?给人以惊喜和改变的就只能是电动车嘛?不,燃油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燃油车也可以漂亮得很。
而icon的设计能做到现在这步田地,还得益于一个近来被讨论得火热的数据,那就是icon与去年吉利在北京车展亮相的icon概念车相比,还原度竟然高达90%。
这是少有车型能做到的数字。
去年icon概念车出现在车展展台的时候,人们就一边感慨吉利的家族化设计就这么被大胆地割舍了,一边围着这个与众不同的造型说真香,没人真的敢信竟然仅仅一年半之后,icon就要量产上市了,而且还原度极高。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也颠覆了现在人们对概念车的理解。
比如如果你是位老江湖,可以回忆回忆自己第一款印象深刻的概念车是哪一款。
我司江小花至今最念念不忘的,是年在底特律北美车展上首发的凯迪拉克Sixteen概念车。
这台车应该也是很多人心里的“神车”,毕竟媒体当年形容它,用的都是“天才设计”“世界一流”“豪华巅峰”这样的词藻。
它也的确对得起这样的形容,因为彼时其全身上下,从设计、到工艺,从功能、到动力总成,都堪称顶级水平,看过就让人产生“虎躯一震”的效果。
一年后问世的凯迪拉克CTS,应用了Sixteen的设计理念,采用同样的棱角堆砌设计,一出场就镇住了一票车友。后面陆续而来的其它车型,则是在不同方面汲取了Sixteen的其它惊艳元素。
所以,可以说正是这款概念车揭开了后来凯迪拉克家族超现代设计风格的序幕,吹响了凯迪拉克进攻主流豪华市场的号角。
那个年代的概念车都是如此,车企会在它们身上使用最新的设计和技术,让消费者可以了解到自家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己也能试探市场和展示自身实力。
而后,亮眼的设计与技术会各取所需放到各个量产车身上。
但后来这个环节渐渐发生了变化,车企迷上了概念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于是,设计师在设计概念车的时候开始越来越少考虑成本、工艺难度等方面的问题,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