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流通业发展趋势:集约化、连锁化、信息化联商
流通组织大型化、集约化、连锁化程度越来越高
2000年,美国零售业100强实现销售额11000亿美元,占全美销售总额的1/3。在德国大型商场领域,KARSTADT和麦德龙两家连锁集团瓜分了德国市场。德国大型商场的股本结构,其最终的所有者,不是KARSTADT就是麦德龙集团。许多实力强的流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连锁等形式,加速扩张,逐步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表面看,这是流通企业多年竞争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这是由规模经济的内在机理所决定的。大型流通企业,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可以发挥集中批量采购优势,从供方得到价格优惠。大型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设施建设和成本。大型企业还可依靠雄厚财力,集中进行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营销、市场调研,甚至产品开发等活动,有力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流通业与工业、农业等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流通部门兼营生产成为普遍
在以往比较分散和实力较弱的状态下,流通企业发挥着单纯衔接产需、为制造商被动推销商品的功能。而现在大型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已从流通扩展、延伸到生产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引导、组织生产,引导直至创造消费需求的主导功能。
近年,流通业与工业、农业等的一体化趋势非常明显,流通部门兼营生产或生产部门兼营流通业已很普遍。如大型零售流通企业设立加工厂,生产面包、糖果;流通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同大农场和农业合作社订立供销合同等。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便是流通企业实施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一般简称为PB)战略。英国超市销售的商品30%以上为PB,最高达54%,美国超市40%以上的商品为PB。
流通业自有品牌的发展,不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则体现了流通业在生产和流通中主导作用的增强。
大型流通企业由本国市场扩展到外国市场,各国向国外流通企业开放本国市场
今天,流通产业的经济活动已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更多的是面向国际。
随着生产和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尤其是信息络技术的发展,境外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已实现较高程度的国际化。其基本标志是:一方面,各国大型流通企业均将自己的经营范围由本国市场扩展到外国市场;另一方面,各国又在较大程度上向国外流通企业开放本国市场。如日本一向高度保护本国流通市场,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进美国的连锁经营方式,一度使日本成为美国在海外发展连锁店最为迅速的国家。
与此相应,各国流通体制都重视与国际接轨,国内流通领域充分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外流通产业在组织、资本和营销活动等方面融合或联合。
信息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流通业的革命
信息技术与现代流通业结合成功的案例有“高效消费者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通称ECR)战略的发起与实施。ECR战略是分销商和供应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来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从而给客户带来最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食品杂货业,后被推广至欧洲和日本等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境外流通业目前采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POS销售系统和各种数据库分析软件;电子数据交易(EDI);计算机辅助订货(CAO)、计算机补货系统(CP)等库存管理系统;络销售(E-shop)与电子商务(E-commerce)。目前美国食品业中,已有约80%的批发商和配送商依靠互联销售,超过半数的食品企业设立了站,其中82%的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产品信息,76%已将产品展示在页上,50%可以通过络订货。日本目前有36000家便民连锁店借助互联进行商品的订购和货款的支付,同时让顾客在就近的便民连锁店取货。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流通业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尤其是互联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当今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流通业将会发生一场新的全面的革命。
(《人民 . 华南新闻》)